為什麼 Airbnb 沒有顛覆飯店業?

為什麼 Airbnb 沒有顛覆飯店業?

直覺而言,會認為 Airbnb 對於飯店業是破壞式創新,顛覆了整個飯店業。然而如果攤開財報,卻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直覺而言,會認為 Airbnb 對於飯店業是破壞式創新,顛覆了整個飯店業。「用比一間旅館房間更便宜的價格,就能把整棟公寓住下來!」

然而如果攤開財報,卻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以飯店業的龍頭 Marriott(萬豪)、Hilton(希爾頓)為代表,2010 年至疫情前的 2019 年,兩家的營收與淨利率大致呈現向上趨勢,看不出有受到 Airbnb 影響。

在 2020 年以前,Marriott 和 Hilton 的淨利率(藍線)大致往上。圖表來源:財報狗。

Marriott 的營收和淨利率分別從 2010 年的 $11.69B 和 3.92%,成長到 2019 年的 $20.97B 和 6.07%。Hilton 的營收和淨利率,則從 2010 年的 $8.07B 和 1.38%,成長到 2019 年的 $9.45B 和 9.37%。相較之下,Airbnb 在 2015 到 2019 期間,雖然營收成長,但淨利都是負的。

2020 年,受到疫情影響,導致 Marriott、Hilton 的淨利率都掉到負值(分別為 -4.41% 和 -16.72%),但問題是 Airbnb 掉得更慘(-135.71%)。與其說 Airbnb 衝擊旅宿業,不如說情況是完全相反⋯⋯

圖表來源:財報狗

這也就迎來本篇的主問題:為什麼 Airbnb 並沒有顛覆飯店業?

Airbnb 真的是「破壞式創新」嗎?

當這些飯店業高層受訪時,總是會被問到同一個問題:「Airbnb 是否對飯店業產生威脅?」

而這些高層的回答也總是一樣:「我們不認為 Airbnb 是個威脅。」2016 年,Marriott 當時的 CEO Arne Sorenson 在馬里蘭大學的對談提到,Airbnb 做的事情「其實跟飯店差不多」。Hilton 的 CEO 則在 2021 年的訪談提到,飯店和 Airbnb 共存相當愉快,在疫情前同時都達到表現高峰。

難道是這些飯店業者在嘴硬,其實背後偷偷冒汗制定反擊計畫嗎?

可能不是。Airbnb 提供平台,供擁有閒置房產的人上架房子,並媒合短租房客。Airbnb 自己並不擁有這些房地產,而是作為中介商,向房東與房客收取手續費。媒體常常稱之為「輕資產商業模式(Asset-Light Business Model)」。

問題在於,這樣的商業模式並不是 Airbnb 第一個發明的。早在過去數十年,飯店業者便已經轉型為輕資產商業模式。與我們對飯店業老舊緩慢的印象不同,現代飯店業並不是找一塊空地,憑空建起一棟大樓,裝潢後再租給旅客;而是和 Airbnb 一樣,飯店的主要獲利來源是來自平台收費。

如果有人擁有一棟大樓想轉成飯店,Marriott 或 Hilton 這類飯店品牌可能會接手營運,或是提供加盟,並從中收取費用。這對雙方來說是互利的:飯店品牌更需要現金流來提供每天的服務,不希望每次擴張就要先花大錢蓋大樓;大樓擁有者不必擔心行銷、品牌與流程問題。

Marriott 只擁有其 1,03% 的房間,其餘都是透過進駐管理或加盟。Hilton 為 1.69%,Hyatt 為 4.2%,而 Wyndham 甚至完全不擁有任何房地產。在財報裡,這些飯店龍頭也會儘可能強調自己是營運和加盟,只擁有非常少的產權。

Marriott 2022 年財報顯示,集團只擁有 1.03% 的房間。

Airbnb 的加入,並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,而是將相同的商業模式,應用在不同的供給端。飯店業者的進駐或加盟只提供給「有大量房地產的人」,例如擁有一大塊地或一棟大樓的人;而 Airbnb 則擴展到「只有少量房地產的個人」,例如剛好有一棟阿公留下的房子,或是投資一間房子準備出租。

這或許也是為什麼,飯店龍頭會認為 Airbnb 和飯店做的事情,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不同。Airbnb 可以被視為一個新的「房間供應商」,但是不至於顛覆或破壞整個產業。

需求:替代(substitutional)還是互補(supplementary)?

但是需求端呢?想要出遊短租的客群,應該是同一群人吧?

有趣的是,2018 年一份研究指出,Airbnb 的房間數量,不會影響同地區飯店的 RevPAR。RevPAR(Revenue per Available Room)指每間房間可以帶來的營業額,是用來衡量飯店獲利能力的指標之一。也就是說,不管同地區上架了多少 Airbnb,都不會影響飯店的獲利能力。

Airbnb 的房間數量是遠遠超過 Marriott 和 Hilton 的。事實上,Marriott、Hilton 等前四大旅宿龍頭的房間數全部加起來,都沒有 Airbnb 的多。如果單以房間數量看,人們很可能會誤以為 Airbnb 已經壟斷了市場,有些人甚至會直接以此來計算 Airbnb 的估值。

可是上架再多,如果都沒人住,也無法為 Airbnb 帶來獲利。由於 Airbnb 不需要負責營運,所以可以儘量上架房間,也不需要在意地點。

然而飯店一旦開張,就會開始產生固定成本的負現金流:即使住房率只有 30%,泳池也不能不開放,餐廳還是得營業,房間也得打掃。飯店自然會對於房間數嚴格控管,並且確保只開在有需求的地方,如觀光勝地或商旅大城市。

因此,Airbnb 和飯店大致可說是互補的關係。Airbnb 並沒有顛覆飯店,反而是補足了原有的市場空缺,為那些本來就想找便宜青旅、民宿或沙發衝浪的人,提供更方便的搜尋。Airbnb 也可以切入一些飯店無法服務到的地方,例如比較不熱門的景點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同一份研究也指出,雖然房間數不會影響飯店的獲利能力,但 Airbnb 上的「平均價格」和「滿意度評分」確實與 RevPAR 有正相關。當 Airbnb 上的房間價格愈低、評價愈高,同地區的飯店獲利能力就會跟著下降。

替代性與競爭依舊存在,但由於消費者對於 Airbnb 的信任度不足,只有當房間真的很便宜,或評價真的很好的時候,才會讓消費者考慮轉換到 Airbnb。

Airbnb 面臨的挑戰:競爭力下滑的前兆?

然而,在「滿意度」與「價格」兩項關鍵指標上,Airbnb 分別面臨了「房東品質」與「法規」的挑戰。

在早些年,Airbnb 需要注意的是惡質房客,並在 2020 年宣佈了「禁止派對臨時條款」,在全球的房間都不可以舉辦派對或任何活動。然而,隨著許多人開始宣揚利用 Airbnb 獲取被動收入,在房東端也面臨了挑戰。

2023 年 2 月 一位房客發了推特,說房東要收額外的清潔費,因為他們沒有吸地板。問題是,這位房客不僅整理了床、倒了垃圾,還已經付了 $185 美金的清潔費。這則推特迅速爆紅,有 90,000+ 個愛心和 4000 多次轉推,許多人留言說自己也遇到了類似狀況。

這是 Airbnb 這種雙邊市場的商業模式,無法避免的先天困難:平台很難控制房客,也很難控制房東。兩邊都可能出問題。

飯店提供的是穩定、一致的住宿體驗,加上需要額外付費的餐廳、酒吧、泳池等奢侈消費;然而 Airbnb 提供的,在本質上就是無法穩定、每一間都不一樣的體驗。有些人可能很喜歡,因為感覺更加溫馨與貼近當地,但希望在旅途上減少不確定性的人們就不太可能選擇 Airbnb。

該位房客認為這不是 Airbnb 的問題。然而隨著 Airbnb 被視為獲取被動收入的方式,開始有不少人購置或租下房產,裝潢後放上 Airbnb 出租,而這讓房東這個因素更加不可控。本來是在自己出遊時出租房子,獲取一些零用錢,現在則變成了一門生意。也由於出現投資用途,許多人認為 Airbnb 導致房價上漲,並出現了「Airbnb 效應(Airbnb Effect)」這個詞,用來指稱 Airbnb 對於房市的影響。

Airbnb 自己似乎並不太在意。相反地,在 2022 年底,還推出服務,媒合人們找尋可以租下的房間,然後再放上 Airbnb 當二房東。目前看起來,Airbnb 希望儘量在房源數量上成長。

除此之外還有法規的介入。Airbnb 目前受益於法律規範之外,稅率也在模糊地帶,但可以預期這不會持續太久。紐約市禁止屋主不在家時短租,並需要註冊才能出租,可能會讓紐約市的 Airbnb 數量一口氣減少 1/4。一些地方如台灣,如果沒有取得旅館營業執照或民宿登記證,把自己的家放上 Airbnb 是不合法的。

以上都讓 Airbnb 在面對飯店業時更加不利。投資型房東出現,可能使評價下滑;法規介入,則會讓房源減少、成本上升,進一步減少價格的競爭優勢。當價格差不多時,Airbnb 下一個挑戰將是如何維持住宿品質的穩定,以及提供更多加值服務。

而這些,恰巧就是飯店業最擅長,並已經持續競爭了數十年的優勢。

黃昱嘉
黃昱嘉
新創 10 年經驗,擔任過軟體工程師、產品設計與行銷經理,也因此累積了前端、iOS、產品設計、UI/UX、社群行銷、廣告投手、平面設計⋯⋯等跨領域能力。
每週一篇科技商業觀察

訂閱《本質思維》電子報

每週我會寄送一封電子信,分享科技動態、商業趨勢與新創觀察。期望能與讀者一起,在高速變動的科技世界裡,找尋永恆不變的核心本質。

訂閱電子報
訂閱《本質思維》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