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前的心理準備:在新創,每件事都是你的事
我想先分享一個小故事:「聽著垃圾車寫程式」。
這個聽起來有點詭異的故事是這樣的。有一天,我正在辦公室 debug,突然聽到垃圾車的聲音——原來已經是晚上 8:40 了。此時,我心中閃過一個念頭:
「我該不該去倒垃圾?」
這個問題有點奇怪。正常的公司,應該不需要員工一面加班,一面想著要不要去倒垃圾。然而,這卻可能是新創的常態。當時我們每週輪值日生,共有四個人,分別打掃廁所、掃地、拖地跟倒垃圾。
你也不妨思考一下:要是你,會去倒垃圾嗎?
這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。我們可以說,我應該優先做重要的事,而為了產品與使用者,眼前的 bug 顯然更重要。或者,我們也可以說,為了團隊,讓星期五倒垃圾的人更輕鬆,我應該順手幫忙把垃圾倒一倒。
不過,如果你有著新創特質基因,或許會注意到,這個問題有第三個答案:
「為什麼員工要倒垃圾?我們應該要找人來做這些雜事。」
這也是我後來做的事情。我強力地說服創辦人們,應該花錢找人來打掃,而不是讓員工做。這不僅是降低士氣,更是明白地浪費錢。我甚至把大家的時薪算出來,乘上打掃的時數,來說明我們每個月的打掃開銷——我真的很強力想要說服老闆。
這就是新創。什麼事都可能得做。身為軟體工程師,不只要寫程式,還可能要做 UI 設計、做行銷。後來,甚至連打掃的人都是我去找的。
註:這段經驗,也被我寫成散文〈Leak〉,並且獲得了第 22 屆台北文學獎的散文首獎。
既然這麼累,為什麼還要加入新創?
不,答案並不是夢想。
我的第二個故事,是我們公司報了一個國際設計獎,然後設計師就離職了。
怎麼辦?我只好跳下去,充當設計師。下面這張圖,右邊就是當時為了這個獎項「Good Design Award 日本好設計獎」,自己把燈具從公司扛回家,用自己的單眼相機,找朋友來當手模。好消息是,後來我們得獎了。
左邊則是因為得獎以及其他行銷曝光,和誠品合作設計為期半年的櫥窗。當時,我們依然沒有設計師,於是整個櫥窗也是我設計的。現在看來,或許有很多不夠專業的地方。
然而,這也是我加入新創的原因:我熱愛學習、碰觸新的事物。而正是因為在新創,什麼事都是我的事,我可以什麼都去玩。
職涯時間軸:選擇新創,其實是高中就決定的
高中時,我讀到一本書,講的是一個年輕人,從國小就開始連續創業。我被他的熱情吸引,加上當時,正好是 Web 2.0 創業熱潮的頂峰。許多人如 Mr. Jamie(App Works 創辦人,現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)、Mr. 6 都在寫部落格,講科技、新創、商業。
因此,我暗自做出兩個決定:1. 未來要創業 2. 不加入大公司,只去新創磨練。
這個決定,多少影響了我的選系。雖然看起來,台大電機是一個「成績到了就會去的地方」,然而當時的我是這樣思考的:創業需要技術、銷售與管理,我必須至少選擇一個面向。當時的志願,也是從這三個面向選擇(因此完全沒有選擇醫科、牙醫等等傳統上「成績到了就會去」的科系)。
另外,這個決定也讓我從大二就開始在各個新創實習、兼職、打滾。當然我也不總是做出最棒的選擇。例如,在我大學時,一位學長邀請我加入他的新創公司,當時我經過多番考量後拒絕了。
那家公司是 Dcard。
所以,以下的建議,各位也可以聽聽就好。畢竟,我是一個錯過了加入早期 Dcard 機會的人哪。
留在新創的三大理由
我在上一間新創公司待了七年(1 年實習+6 年正職)。為什麼我會待這麼久呢?以下是我選擇留在新創的三大理由(加上一個 bonus):
找到屬於你的 Mentor
我認為在新創,第一重要的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 mentor(甚至可說是唯一重要的事)。這邊的 mentor,定義是比你強上好幾倍的人,能帶給你全新的格局、視野,並且你覺得每次跟他討論事情之後,都會有一種「能階跳躍式成長」的感受。
之所以要找這樣的 mentor,是因為在新創,幾乎不會有手把手教學這回事。絕大多數的事情,都要自己摸、從零開始打造。眼前是一片蠻荒之地,每件事都要自己做,所以「做事」反而不是問題——反正就是捲起袖子,不會的就學,做錯了就趕快修正。
真正的問題,其實是「方向」。這也就是 mentor 的重要性。Mentor 當然不可能總是對的,但相對而言,他的經驗豐富,能給你一個安定的「方向感」,知道現階段哪邊是地雷區,哪邊可能有路。有這樣的安心,才能不顧一切往前衝。
相反地,如果整間公司都沒有方向感,這樣的新創是非常恐怖的。與大公司(以及大公司內部的創新團隊)不同,新創的錢通常撐不了多久。一旦沒有方向感,稍微敏銳一點的人,都會有種「船要沉了」的感覺。
而這就與大公司差異很大。在大公司,通常有明確要解決的單一問題,以及升遷與獎金的遊戲規則,所以 mentor 反而要找與自己職級較為接近的。如果職級高太多,反而會因為看事情的角度差異過大,而覺得沒有幫助——因為對方已經脫離太久了。
我比較幸運的是,在加入後不久,就遇到了這樣的 mentor,也是因此在好幾年裡,從他身上學到了非常多東西。但如果在這間公司裡找不到 mentor 怎麼辦?
我的建議是,要不是趕快找尋其他工作,就是從外部尋找。例如積極參加聚會、參與 side project。一個人能自學的事物有限,要精通更是困難。在沒有 mentor 的新創裡打轉,到頭來很可能會發現自己成長有限,浪費了不少青春歲月。
打造一起往前的團隊與文化
另一個我留下來的原因,是因為我有很大的自由度,可以打造一起往前的團隊與文化。這樣的機會其實並不多,也因此我格外珍惜。當時,幾乎公司每個人(除了創辦人和很早期的員工),都是由我面試或推薦進來的。我可以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文化,貫徹到選才上。
(事實上,當時連公司介紹、每份 Job Description 都是由我撰寫。可以說,我有了參與「定義公司文化」的機會。)
過程中,當然也犯了不少錯,甚至有人來了一週就光速離職。然而這樣親手建立團隊的經驗是不可取代的。不同於大公司,許多人可能是空降或被指派進入部門;新創裡的團隊是自己打造的,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、合作,也就變得更加切身。我非常注重同事和我帶領的人,手上的工作量以及學習成長。有時候,甚至會擔心學習如果不夠,會不會耽誤了他們的時間。
持續學習
第三個留下來的原因,自然是因為學習。除了軟體,只要是跟經營一間公司有關,我都會去學習。除了上面提過的平面設計,我也參與過現場展覽、與 KOL 介紹產品、社群行銷、廣告投放、產品設計等等。
我會建議,密切注意自己的「學習:產出」比。最好是落在 3:7,也就是有三成的部分是陌生的新事物,而七成的時間則是用於產出。如果學習太少,通常會覺得很無聊,還不如去大公司領更好的薪水。如果學習太多,可能會導致挫折感太重,覺得自己很沒用(當然如果心理素質夠好,可以將學習的比例提高)。
附註:最好不要是為了錢
雖然說錢也很重要,每個人工作的考量也不盡相同,但是加入新創,最好不要是為了錢。
這是非常務實的考量。如果是單純為了錢,體制好的大公司,平均而言給薪、福利、獎金肯定更優渥。而如果兩三年就轉職一次,也可以透過談判,獲得更好的薪水。相對而言,即使算上期權、股份,待在新創要獲得高薪的期望值是相當低的。儘管在恰當的時機,加入成長快速的新創,可以獲得巨額的報酬,然而這類新創極其稀少。絕大多數的新創,若不是還未轉虧為盈,就是自給自足的中小企業而已。
如果你真的希望一夕致富,那我會建議加入比較晚期的新創,也就是所謂 Pre-IPO 的新創。通常是屬於 C 輪、D 輪以後的新創,已經準備出場(IPO 或被收購)。這時期的新創,股份的未來價值比較確定。相對而言,A 輪、B 輪的新創,還是有蠻大的不確定性與倒閉風險。
離開新創的三大理由
前面提到,我在上一間公司待了七年,那為什麼我最後離開了我參與打造的新創公司呢?
簡單說,就是我們都變了,不愛了(?)
找不到 Mentor
前面提過,在公司裡找到 mentor 非常重要。要是長期找不到,自己能摸的也差不多到底了,大概就是該離開的時候了。
我過去實習的新創,幾乎都是因為找不到 mentor 而離開。而正職期間,雖然有找到 mentor,然而後來隨著我的成長,我逐漸與 mentor 意見相左。到後來,甚至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,來說服 mentor 我想走的方向。這不僅令我不再有「能階跳躍式成長」的感受,反而覺得有點疲倦。
很多時候,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,而是對於公司未來走向,以及基礎價值觀的不同。這時,本來的 mentor 已經不再是曾經那位,能帶給我全新角度的 mentor 了。
團隊與文化變質
另一項離開的重要原因,是我隱約察覺到團隊的方向,和我希望打造的並不相同。
這也是價值觀的差異,不是對錯問題。對我而言,團隊是最重要的。有了合作良好的團隊,才能做出優秀的產品與行銷。相反地,如果團隊士氣低落,無法一同朝向目標前進,即使能力再好,可能也走不到最後。
然而,對於創辦人而言,公司的生存自然是最重要的。因此,他們更注重營業額以及下一代產品,而將團隊與公司文化擺在較後的順位。
這與我內心的順位與想做的事情並不相同,因此最合理的決定,是我在溝通過後,決定選擇離開。畢竟,即使我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,這間公司的擁有者與最終決定者,依然是擁有股份的創辦人。如果我有很在意的價值,大可以自己創一間公司,我認為這才是成熟的行為。
產出很多、學習很少
前面提到,要是產出很高、學習很少,大概會覺得很無聊。
更可怕的是,如果老闆覺得「工作本來就是這樣,要一直做不喜歡的事」,那可能不只是產出學習比例的問題。這說明了,這間公司無法、也並不想給予員工成長的機會。而這是該嚴肅衡量的:你想在這樣的環境工作嗎?
一個有點好笑,但卻意外真實的比喻是:就跟感情一樣。如果你覺得都是自己單方面在付出,很可能就是該離開的時候了。
Again:錢通常不是真正的原因
老實說,大多數的老闆,無論是主管或創辦人,很可能都認為「工作本來就是做不喜歡的事」。也因此,許多人轉而以薪水作為補償。然而我個性裡比較特異的地方在於,薪水在我心中的順位相當低,因此對我幾乎不產生影響。
不過,錢通常不是真正的原因。
錢往往是現象,屬於「落後指標」。是因為其他地方出錯了,才讓人把目光放到金錢上。
例如,覺得工作量太大,或是要求不合理,才反射性閃過念頭:我的薪水不夠讓我忍受這樣的鳥事。又例如,要是有一份工作,同事很好相處,做的事情也很有意義,或許你並不會去思考薪水的多寡。
也就是說,一旦發現自己開始在意薪水,乃至於跟同儕比較年薪,很可能問題並不在錢,而是說明工作上「哪裡出問題了」。可能是學習不夠,可能是同事或上司很難溝通。挖掘這些真正的原因,找出「領先指標」,或許才能更了解自己希望在工作上獲得什麼。
哪些警訊表示該跑了?
除了上述離開新創的原因,有哪些警訊,表示該當機立斷,立刻跟公司劃清界線?
不用太擔心履歷會不好看。只要能說明清楚理由,並且不要說謊,面試時通常不會被刁難。時間成本遠比沉沒成本更重要。寧可趕快找到自己投入的工作,也不要繼續浪費時間,只因為已經加入了現在的公司。
道德問題
當發現公司內有人違法、說謊、偷竊、非法交易,我會強烈建議立刻辭職。
雖然每個人的道德觀不同,但只要涉及道德問題,不管薪水給得多少,都不應該繼續待下去。因為這意味著,自己是單純為了錢工作,而這樣的工作勢必不會愉快,更別談學習了。甚至就是因為產業有強烈的道德問題,才會開出比較好的薪水。然而世界上有那麼多工作,只要耐心尋找,肯定能找到其他道德上沒有問題的工作。
道德有問題的新創,可能遠比你以為得多。為了賺錢,許多公司會選擇走後門、內定招標、白手套交易等。這就有賴於個人的道德判斷了。
這也是為什麼,我認為博弈產業根本稱不上是新創產業。違法的色情產業也是同理,幾乎沒有加入的價值。
夢想很重要,別輕易讓人賣了
你的夢想很珍貴。所以不要隨便賣給別人。
我的建議是:一旦遇到賣夢的創辦人,就趕緊遠離為上。
滿口夢想,卻拿不出實質成績,這樣的人格特質很適合遊說投資人。然而如果創辦人用夢想和員工交易,要求員工接受低薪、高工時,表示他願意用抽象虛幻的話術來拐騙員工。這樣的偽君子性格,或許是我最不欣賞的種類。
因此,最好是觀察一間公司實際做事的樣子。例如我曾經拜訪一間新創公司,注意到裡面的員工幾乎都在放鬆偷懶,創辦人則突然出現,瞇著三角眼,說自己剛剛去政府的哪個高層開會,願景和商業模式,可以如何幫助藝術家賺到錢。而我簡單問了一下技術,發現即使技術上還有許多問題,卻似乎沒有人著手在解決;相反地,業務還說技術已經開發成熟了。
這種賣夢的新創公司,或許也比想像的常見很多。仔細挑選認真做事、可以成長的環境,會是更佳的選擇。
資金出問題
最後一個警訊,則是資金出問題。
資金是公司的燃料。車子再好,沒有油也不會跑。
一般而言,新創應該維持至少 18 個月的 runway,也就是資金要至少夠燒一年半。保險一點,最好要可以燒個兩三年。如果得知資金出現問題,我都強烈建議快跑為上。
我曾經短暫加入一間認識的人開的公司,並在一開始就問資金來源。當聽到對方說,資金只夠燒一兩個月,並且還不認為是個問題,打算大舉徵才,我立刻就在隔天直接退出了。
不論對方說的商業模式多厲害,說不定對方還真的賭中了,但是我加入新創不是來賭博的。
哪些坑最好一開始就問清楚?
有一些坑,最好在加入前就先問清楚。不用太擔心問這些對方會覺得被冒犯。反過來想,如果一間公司不願意回答這麼基本的問題,那或許表示對方在掩蓋些什麼,或是自尊、排外、疑心病,到了很容易被冒犯的程度。
這是一個指標:這樣的公司,可能本來就不該去。
選擇權
新創的薪水很低,選擇權(又稱期權)會是你唯一翻身大賺的機會(儘管機率不高)。一開始就把選擇權相關的合約簽好,總比最後吵架上法院好。
最血淋淋的例子,就是 Gogoro 在美國上市後,許多之前離職的員工把 Gogoro 告上法院,認為 Gogoro 要求離職簽署放棄選擇權違法。
公司的資金狀況
如同前面提到的,資金狀況是公司能否繼續營運的重要資訊。因此,我在面試時,如果是新創公司,都會問目前募資到哪一輪、最近有沒有募資打算、公司是否賺錢或損益兩平。到目前為止,我面試的公司也都有回答我,並進入下一輪面試,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問了是不是會被討厭。
商業模式
除了資金,我也會好奇公司的商業模式,是否真的能營運,還是會燒錢好一陣子。燒錢不見得是壞事。許多創新的產品或服務,確實會在早期燒錢開發或取得客戶。
而商業模式的判斷,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經驗累積。然而,理解了商業模式才加入,會比在不清楚的狀況,就盲目加入新創更好。至少,當過年親戚問你「所以你們公司怎麼賺錢」你答得出來,也會更有信心一些。
新創適合我嗎?
前面寫了這麼多,如何知道新創適不適合自己呢?我會認為,如果你有以下的特質,或許會很適合加入新創:
樂於身兼多元角色
在新創有機會碰觸到許多不同面向的工作,如果你是積極學習的人,會相當適合新創的工作環境。當然,也別忘了定期檢視自己的學習與產出。
未來打算走上創業之路
如果打算創業,但是暫時沒有太好的點子,加入新創是一個不錯的學習管道。這邊的提醒是,別被「上班」的外在表現框限住了。不要忘記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。
不過,也有可能是在加入新創後,才發現自己並不想創業。這也是好事。
強壯的心理素質
最後這個或許是必須的。新創 99% 會失敗,剩下的 1% 可能也不那麼成功。看著同儕在大公司當上主管,或是薪水逐年攀升,不免會有些落寞,懷疑自己的人生決定。
但是請記住,新創的成功與否,絕對不代表你個人的成功或失敗。新創的成功與失敗,除了有人與策略的因素,更多可能是取決於運氣、時機。過程裡的學習,則會一直留在身上,誰也拿不走。
加入新創,就是對「自己」這個產品的一次創業
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,大概就是這句了。把自己當成產品,投入新創去進行一次創業。在過程裡,不斷迭代、打磨產品,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版本。
雖然聽起來很浪漫,但是,投資自己,有可能會賠啊!
賠的意思是,不一定真的有學到東西,或是放棄了機會成本。去大公司,可以看到的世界,在新創不見得看得到。其他工作的金錢、地位報酬,也不一定能在新創獲得。而這,就是我認為加入新創或自行創業,最重要的一個原則:
不玩零和遊戲,只玩無限遊戲。
不玩零和遊戲,只玩無限遊戲
零和遊戲,是我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。有第一名,剩下的人就只能搶第二名。進入台大的人數有限,成績沒有到就是無法進入。而一旦玩起了零和遊戲,就會著迷於惡性競爭,儘可能把其他人鬥掉。這也就是近年中國流行的一個詞:內卷。
零和遊戲的另一個特質是「地位遊戲」:爭取有限的名額,比較誰是老大。一旦辨識出這樣的遊戲,就要儘可能遠離。因為,這種遊戲不僅充滿惡意,無法產生價值,更會讓自己走向嫉妒、鬥爭、狠手。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,心理上非常不健康。
許多人也認識到零和遊戲多麼無謂,因而鼓勵大家彼此合作,玩「正和遊戲」。有錢大家一起賺,有工作大家一起做得更好,讓世界變成更好的地方。
然而,對於個人而言,更重要的可能是「無限遊戲」。
無限遊戲的意思是,玩遊戲是「為了玩下一場遊戲」。仔細一想,這就是創業的本質。賺錢不是為了名聲、地位,而是為了繼續讓公司生存下去。創業中,每件事都是為了讓明天的公司變得更好。
套用到人生上,或許,我們不需要太過在意一時的金錢與地位比較,而是想著:我還能繼續好好活著,玩這場人生的遊戲,直到生命盡頭。這,不就是最有趣的事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