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開發 Clarymind,最近看了全球螢幕使用時間的數據,發現一些有趣的事:
- 台灣社群使用時數以全球而言,算是中偏低(每天 2 小時)
- 日本是全世界,社群使用時間最低的國家(每天不到 1 小時)
- 全世界社群使用時間排名前 10 的國家,集中在非洲、中南美洲、東南亞與中東
下面兩張圖由 ElectronicsHub 製作,分別將「網路使用時間」與「社群使用時間」除以「清醒時間」。
平均而言,台灣人一天醒著的時間裡,有 42.98%(7 小時 20 分鐘)在使用網路,其中 12.48% 醒著的時間(2 小時)使用社群媒體。
日本則是網路用得最少的國家,每天只用 4 小時 4 分鐘,只有 55 分鐘是使用社群媒體。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因素。直觀上,日本的高齡化明顯、工作壓力大,或許因此減少了社群媒體的使用。
之所以找這些資料,是因為我們正在做「減少螢幕使用時間」的 App 功能。流程是:設定想限制的 app 使用次數,解鎖要先呼吸練習一次。
我自己實測了兩個月後,發覺效果相當好。現在我平均每天社群 app 使用量不到一個小時,甚至有幾天接近於 0。如果想體驗看看,可以到 App Store 下載使用(免費版可以設定一個 app):
ElectronicsHub 這兩張圖的數據又來自 Datareportal 的報告,為綜合多個資料源(GWI、data .ai、Similarweb、Semrush⋯⋯)撰寫。下圖是 Datareportal 的原始圖表(我用箭頭將台灣標出來):
因為太有趣了,我去找了原始報告,有夠長(兩篇共兩萬多字)但很好看。本篇是我讀完 2024 年上半年的兩份報告,整理出的 insight:
- 過去一年,人們花在媒體的時間減少
- 使用最頻繁的網路服務,仍然是聊天與社群
- 平均活躍使用者時數第一名:TikTok(Instagram 的兩倍)
- 全球票選最愛的社群媒體:Instagram
*這邊 ElectronicsHub 為求方便,將「螢幕使用時間」直接等同於「網路使用時間」。然而用螢幕時也可能是離線在寫作或畫圖,而用網路也可能是在聽音樂、沒有使用螢幕,因此實際上兩者的時間即使相近也不能直接等同,特此註明。
一、過去一年,人們花在媒體上的時間減少了大約 2~3%
根據 GWI 的數據,過去一年,儘管使用網路的總時數沒有改變,人們花在串流影音、社群媒體、新聞、音樂、Podcast、遊戲⋯⋯等媒體的時數——全部都下降了。這對於 Netflix、Disney、Spotify 等媒體類型公司或許會是衝擊。
不過,最嚴重的是新聞,下滑了 9.3%。而這也符合路透新聞學機構(RISJ)的 2023 年報告:
「48% 的受訪者表示對新聞『非常』或『極度』有興趣,這在 2017 年是 63%。」
至於為何媒體花費時間減少,報告中並未提及。我個人推測,可能是因為疫情終於結束,人們開始旅遊、實體社交、從事戶外活動,將較少的時間分配給網路媒體。目前我更傾向是暫時現象,修正自疫情來過度上漲的媒體消費。實際情況,還有待接下來繼續觀察趨勢。
二、但使用最頻繁的網站 / app,還是聊天與社群媒體
分別有 94.7% 與 94.3% 的人表示,過去一個月曾使用聊天訊息與社群媒體。第三名是搜尋引擎(80.7%),第四名是電商購物(74.3%)。
不意外地,相較其他年齡層,年輕人(16~24 歲)使用聊天與社群最頻繁。
其中,使用社群的主要理由是「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絡(49.5%)」,佔比遙遙領先後面的「消磨時間(38.5%)、「閱讀新聞(34.2%)」、「找文字或影音內容(30.2%)」。
不過「使用網路的主要理由」,第一名則是「尋找資訊(60.9%)」,第二名才是「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絡(56.6%)」,第三名是「看影片、節目或電影(52.3%)」。
報告中沒有針對這點深入討論,但很可能是人們對於問卷的預期心理。講到「網路」,我們第一直覺可能還是搜尋引擎,而有時忽略了社群 app 也是網路的一種形式。
不過無論如何,「保持聯絡」都在前兩名。人真的很渴望與其他人連結,這個需求遠超過對於內容的消費。如同報告裡所說的,「內容消費,只不過是為了找到跟其他人聊天的話題而已。」人類果然是高度社會性的動物。
*以上均為 2023 Q3 的資料。
三、平均活躍使用者花的時間:TikTok 第一名
平均每位活躍使用者,每個月花在各種社群媒體 app 的時間:
- TikTok:31 小時 47 分鐘
- YouTube:27 小時 43 分鐘
- Facebook:19 小時 27 分鐘
- WhatsApp:16 小時 58 分鐘
- Instagram:16 小時 28 分鐘
- LINE:8 小時 4 分鐘
- X (Twitter):5 小時 19 分鐘
根據官方提供的廣告受眾量,TikTok 已經成長到和 Instagram 差不多大——TikTok 為 15.6 億,Instagram 為 16.5 億。但有趣的是,Instagram 的每日使用時數,只有 TikTok 的一半左右。
另外,當時(2023 年底)剛上線不久的 Threads 則是有點可憐的 14 分鐘⋯⋯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成長。
而每次開啟 app 使用的時間,則是 YouTube 最多:
- YouTube:7 分鐘 37 秒
- TikTok:5 分鐘 52 秒
- Facebook:3 分鐘 44 秒
- Instagram:2 分鐘 51 秒
- Reddit:2 分鐘 38 秒
- X (Twitter):2 分鐘 21 秒
- LINE:1 分鐘 22 秒
報告中也提到,相較於上一季的數據(2023 年九月),幾乎所有的社群媒體使用時數都下滑了,只有 X (Twitter) 逆勢成長。
*出於 iPhone 隱私緣故,資料來源只有 Android 版,時間為 2023 年十月到十二月
四、全球最愛的社群平台:Instagram
當問到最喜歡的社群平台,Instagram 獲得了 16.6% 的票數,緊追在後是:
- Whatsapp(16.3%)
- WeChat(13.0%)
- Facebook(12.7%,超怪?)
- TikTok(7.9%,指的是中國以外的)
- 抖音(6.7%,指的是中國版)
即使把 TikTok 和抖音加起來,還是少於 Instagram。也就是說根據調查,大家嘴上說喜歡 IG,雙手卻很老實地用 TikTok 用最久。
當然得票率跟年齡分佈有很大的關聯。Instagram 在 16~34 歲獲得最高票,Whatsapp 則是吃 35~64 歲、主打中老年選民。
除了以上提到的,報告裡還有像是搜尋引擎流量、遊戲時數、Gen Z 的網路使用行為等等,相當豐富,有興趣的話推薦點擊進入閱讀:
兩種不同的社群使用形式:主動與被動
報告中提到,「社群媒體」實際上分為兩種使用情境:一種是主動使用(留言、互動、聊天),另一種則是被動接收資訊。
我個人的經驗是,花愈多時間只是「滑」貼文,就愈容易感到焦慮。由於社群媒體的設計能刺激多巴胺,愈是焦慮,就愈傾向透過滑社群來緩解,形容一種負向的循環。
這也是開發 Clarymind 的最主要動機。我現在的組合技是:
- 將所有社群 app 都從主畫面移除
- 工作時把手機放到眼角餘光看不到的地方(如:抽屜)
- 用 Clarymind 限制 app 使用量
帶來的效果是,我發覺自己因為社群而焦慮的情形大幅減少,心情更加穩定。分心機會減少,也可以有更多專注的時間、完成更多想做的事。
最大的好處是,我開始更有意識「主動使用社群」,而非出於習慣而滑。每天有限量地使用,讓我既能了解時事與吸收新知,而不致於消耗過多的時間與專注力。
即使不用 Clarymind,前兩者也有一定的效果,推薦大家嘗試。
不過如果你想試試看把 app 鎖起來有沒有效,可以看看下方的 demo 影片,或是到 App Store 下載 Clarymind。有任何心得,歡迎隨時私訊我,或是加入我們的 Discord。